今年以来,区住建局全面对标台州市城市建设提质焕新“五大行动”任务清单,统筹“永宁焕新”“永宁更新”行动,坚持专班化攻坚、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强化资源集聚、力量集中、要素集成,全力推进城市建设提质焕新。
盛夏黄岩,建设正酣。近日,在江口街道白云山西路南侧、应家山路西侧地块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满载施工材料的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挥汗如雨进行主体结构建设。“目前五栋主体建筑首层结构已全面完工,工期较原计划提前了三个月。”江口街道白云山西路南侧、应家山路西侧地块项目经理於川介绍。
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区住建局的主动作为。项目建设之初,区住建局便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一对一”服务,从项目审批到建设施工,全程跟踪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不断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前期,我们面临着土方清运、深基坑支护、超高支模架等诸多问题,但区住建局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全程跟踪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实现早日开工。”於川说。
作为市、区重大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提升城市面貌,优化资源配置,更为江口多村联改板块征迁安置工作提供保障,全力高效推进三江口区域融合开发,为我区打造生态优先、融合发展的都市发展片区奠定基础。
“我们专班实施动态跟踪,每月都会到现场踏勘跟进进度,精准锁定堵点难点。”区城市更新办公室督查科科长黄文炫告诉记者,同时,通过跨部门协调机制,第一时间对接与项目相关联的单位,合力破解难题,确保安置房顺利建设。
正是这种“服务向前一步、担当多扛一分”的住建作为,为全区项目安全高效推进注入了最强动能。眼下,小东门安置房、方山下安置房、西城集中安置区二期等工程均在争分夺秒建设中。
雨污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惠民工程。
位于西城街道的黄岩区农村污水管网提标工程(二期)罗家汇村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雨污水管道分流工程的各项施工任务。“我们现在正在放样测量,实行多点位同步施工,原定年底完成的项目现在可提前3个月完成。”黄岩区农村污水管网提标工程(二期)罗家汇村现场技术员黄元益说。
雨污分流改造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民生大事”。今年以来,区住建局结合民生实事项目,聚焦民之所盼,加快推进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改造,多举措保障老百姓出行,全力推动城市“毛细血管”焕新。目前,已累计完成管网隐患排查,并实现20平方公里面积的提升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过去一下大雨就会有味道飘出来,现在污水能更好的排出去了,不会堵塞。”西城街道罗家汇村村民罗美顺看着施工现场说道。
超预期的速度与质量,源于科学统筹与技术创新。“夏季炎热,我们在保质保量的同时,运用错峰施工、流水作业的方式,实现多作业面高效协同。”黄岩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作人员王凯迪表示,我们还通过研发污水管网智慧监管平台,以全域感知、AI诊断、预处置闭环等功能,实现从“人防”到“智防”的跃迁。
如今,一个个重大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以“黄岩速度”推动城市面貌从量变迈向质变,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曾经被视为“城市伤疤”的方山下三期A地块,如今正上演着“破茧成蝶”的蜕变。该地块拆除工作已完成75%,预计年内全部清零。“以前边上的厂房都有些老旧,环境差,开工的声音也有些大,现在每天路过都能看到新变化。”南城街道方山下村村民王先生说道。与之呼应的十里铺产业园一期提前开工,现场临时设施已经进入搭设阶段。
城市品质提升,既要“面子”更要“里子”。东华口袋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永宁江大桥等“桥头跳”治理工程完工,行车舒适性大幅提升;113公里燃气管网完成全面检测维护,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气”。“现在出门散步有了新去处,开车也更平稳了,幸福感满满。”市民李灵说。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机制创新的有力支撑。区住建局将“五大行动”细化为300余项具体任务,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红黄绿”三色亮灯提醒机制,实时跟踪项目进度。每位班子成员分工包干重点项目,从审批到建设全程跟进,累计解决各类堵点问题80余个。
“我们坚持全面统筹,制定项目攻坚目标、季度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同时,深化区领导领衔机制,坚持高位谋划、凝聚合力、挂图作战,以动态跟踪、每月踏勘等形式,助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区域空间焕新。”区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文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