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赋能”:从田野到课堂——参加省审计厅主审综合能力提升研讨班的启发与心得
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乡镇挂职锻炼,我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基层治理的深切体悟回到荆门市审计局,正逢省审计厅“主审综合能力提升研讨班”开班。于我而言,这绝非一场普通培训,而是一场精准浇灌的“及时雨”,不仅弥合了审计专业知识的“缺口”,更帮助我迅速完成了从“乡镇人员”到“审计主审”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跃迁。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年的乡镇工作让我亲历了宏观政策如何在基层解码、执行,也深刻理解了政策执行与民生实感之间的“落实温差”,如农村厕改、污水治理、社会救助等政策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传导过程。这使我在审计工作中,作为主审不仅满足于“账面合规”,更能穿透数字表象,敏锐捕捉政策执行中的“梗阻点”与“风险点”,评估政策执行效能与民生获得感,让审计建议更“接地气”、更具“建设性”。直面过基层千头万绪的矛盾与资源约束,我对地方“系统性风险”也有了血肉感知。这让我在主审工作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地方债务、民生资金、资源环境等领域风险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将审计视角从“点状查证”向“网状关联”升级,更注重揭示风险传导链条与整体治理效能,在审计工作中从大局出发,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把舵政治航向,锚定初心。一年的乡镇挂职经历,从每年乡村振兴项目的申报、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到困难群众的低保救助等,我见识了“国之大者”在基层的具象化表现;而省厅研讨班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和切实有效的实务操作,从《强化审计监督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到《做实“三有”社保审计 兜牢幸福民生》等精彩的培训讲解,则为具象明确了标尺。我深刻领悟到,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将乡镇所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精准对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蓝图中去审视、去定位、去解决,确保审计监督始终聚焦核心使命。
熔铸项目枢纽,强基提效。乡镇工作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统筹协调与群众工作能力,但主审角色对专业权威性、风险研判深度、项目管理精度要求颇高,此次主审培训班使我对主审角色有了新的立体性的认识。研讨班通过案例复盘与政策讲解,为我搭建了角色转换的“栈桥”。在“居民房屋征迁”审计案例中学习如何将乡镇的“共情能力”转化为审计的“沟通策略”,在“农户无害化厕所建设及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审计案例中学习如何将基层的“动态协调”升维为审计项目的“科学统筹”,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案例中学习如何将一线的“群众工作方法”应用到审计建议的“精准施策”中,提升审计效能。
精研数智利器,增智赋能。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讨班带来的cherry studio、python、AI工具等“硬核”内容,正是我们亟需的“充电桩”。系统学习不仅填补了技术短板,更让我看到科技如何助力传统审计升级。例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将遥感影像分析技术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精准核查建设面积与质量,提升审计穿透力;在公立医院审计调查中,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分析DRG/DIP付费下的新型问题,算好明白账。
乡镇挂职积淀的“泥土气息”与研讨班锻造的“专业锋芒”,将在未来主审实践中实现深度融合,运用“双重视角”不断做实研究型审计。一是“向下看”,将乡镇积累的“田野智慧”融入审计疑点筛查与沟通策略,运用实地调查的“邻里印证法”、感知群众真实诉求的“院坝听证会”等基层“土方法”,让审计更“懂基层”;二是“向上看”,运用研讨班所学的宏观政策分析框架与前沿技术,围绕“政策-资金-项目”,精准定位审计切入点,揭示影响政策落地与区域发展的深层次、系统性风险,提升审计的战略价值。一方面,结合挂职掌握的基层实际与研讨班传授的审计关注重点,梳理基层治理关键风险点,为年度项目计划提供精准“靶向”;另一方面,分享“从乡镇看审计”的独特体悟,特别是政策落地偏差识别、群众工作方法在审计沟通中的应用,助力团队提升“接地气”的监督能力。
这场“及时雨”,洗去了角色转换的迷茫,浇灌出能力跃升的新芽。我将带着田野的厚重、前沿的锐利、政治的清醒,以归零心态再学习、以融合视角再审视、以攻坚姿态再出发,努力将省厅所授、乡镇所学,转化为“锻造审计铁军、提升审计效能、助力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书写一名新时代审计主审的忠诚与担当!(苏静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