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文明办在全市广泛开展“文明嘉·兴城乡”城乡文明融合“百人百事百例”典型培育活动,以“看变化、忆往昔、启未来”为主轴,全面展现嘉兴在生活品质、城乡交通、代际传承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变化与愿景。今天的文明故事,由长水社区党委书记陈春风为我们讲述。
三十载光阴流转,长水河畔的炊烟早已化作城市天际线的流光。我是陈春风,在这片土地上当了半辈子“见证人”,从隆兴村的泥泞田埂到长水社区的柏油马路,从摇橹船吱呀的晨曲到高铁站轰鸣的乐章,我亲眼见证了一场关于文明的深刻嬗变。这不是简单的新城崛起故事,而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动注脚——当城乡的边界在时代浪潮中渐渐模糊,那些镌刻在骨子里的勤劳、诚信与礼让,却在现代化进程中愈发清晰。且让我这个老书记,为您翻开长水这本厚重的变迁史。
还记得九十年代初的隆兴村吗?那时的“出行”二字,总裹着层奔波的涩味。要去嘉兴南门赶集,天不亮就得钻进摇橹船,在窄窄的水道里吱呀晃悠一个多钟头,橹板划开的涟漪里,藏着多少赶早的匆忙。若选陆路,不是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沪杭铁路边的碎石上,就是得攥着心横穿铁轨,哪有什么红绿灯?火车来了全凭眼疾脚快,那时速六七十公里的绿皮车,在乡邻眼里就是横冲直撞的“庞然大物”。安全、规则,在闭塞的日子里,远不如“抢时间”来得实在。
如今再看,当年的“远方”早成了抬脚就到的近路。开车去南门,一脚油门十分钟即达。家门口的嘉兴南站里,高铁呼啸而过,让长水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可变化的何止是速度?是人心深处那股子礼让的暖流。
南站候车厅里,长队排得笔直,老人上车总有人搭把手,孩童跑跳时总有温柔的提醒;玉泉路斑马线前,当年那个曾冒风险抢道的乡野小子,如今握着方向盘,会稳稳停在停止线后,笑着示意行人先过。“红灯停绿灯行”“先下后上”这些规矩,早已像呼吸般自然融入在长水人的一举一动中,都是文明出行的鲜活注脚,更是岁月沉淀出的动人风景。
说到变化,老百姓的“钱袋子”是最实在的见证。1992年那会儿,大家伙儿要么在田间地头勤恳耕作,要么在工厂车间兢兢业业,月工资虽然不过百来块,但每个人都秉持着“诚信劳动,踏实致富”的信念。后来啊,路子宽了,摆地摊卖小商品的,天不亮就钻进库房整理货物、搭配款式,汗水滴在货箱上换来件件精致实用;支起炉灶做小吃的,顶着严寒酷暑在街边忙碌,靠着诚信经营、口味为先,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美味赢得了食客的笑容和口碑。
进入经开区发展的黄金期,土地征迁、城市南扩,我们告别了祖辈的农舍,搬进了敞亮的公寓楼。工作也从工厂车间,转到了家门口的超市、餐馆、物业公司。到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奔向三万元,这份增长里饱含着诚信的价值。现在社区物业公司每月通过“透明嘉”小程序公示收支明细,餐馆使用“明厨亮灶”,老人们领取养老金时总说:“国家讲诚信,我们晚年才有保障。”年轻人创业也把“信用积分”看得比利润还重,正是这份诚信坚守,让人均可支配收入稳稳站上六万元大关。
这份刻在长水人骨子里的诚信,让我们的富裕生活更有质感,也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踏实的笑容。大家不仅腰包鼓了,精神也更富足了,因为懂得诚信才是最好的生意经,是幸福生活最坚实的基石。
最让我这个老书记心头滚烫的,是这片土地上 “人” 的变化。当年三村合并仅5500人,如今长水常住居民达5.5万,四分之三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长水人。
人口激增曾带来挑战:河道变脏、垃圾增多,邻里因陌生起摩擦。但我们直面问题,政府推动“治三河”“五水共治”,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日日宣传引导,环境渐美,更重要的是新老居民在文明共建中心越贴越近。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了连心桥。集体生日会暖意融融,文明家庭评选激发向善力量,热热闹闹的邻里节让大家亲如一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看书、听课、用餐、文娱活动样样精彩,成了居民乐园。细微处见文明蝶变,大家共参与、同分享,让文明新风充盈社区每个角落。
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长水河上,也洒在广场上每一张洋溢着安宁幸福的笑脸上。从摇橹摆渡到高铁飞驰,从穷乡僻壤到活力新城,从5500村民到5.5万居民和谐共处,长水的变迁,是嘉兴经开区飞速发展的缩影,更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用双手和智慧,用日益提升的文明素养,共同写就的动人诗篇。文明之花,已在长水塘畔深深扎根,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