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歙县王村镇,一条长约880米的道路,曾是居民和师生每日通行的“堵心路”。一侧是村民生活的院墙,一侧是学生活动的空间,狭窄的空间在上学放学高峰期常被车辆和行人挤得水泄不通,鸣笛声、争吵声此起彼伏,安全隐患重重。
然而,如今这条道路已焕然一新——路面从原来的3米拓宽至5米,柏油铺设平整,车辆有序通行。变化的背后,是村民无偿缩进院墙、学校主动让出围墙的共同“退让”,是六尺巷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王村镇用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基层治理实践,为乡村治理与文明建设点亮了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
2025年6月26日16点40分,在隶属于王村镇中心学校的王村小学附近,聚集了不少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学校门口,交警、志愿者和学校护学队早已就位,他们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交通。家长们的车辆整齐地停放在道路两侧,电瓶车、私家车都自觉保持着安全距离。
“丁零零……”学校的放学铃声准时响起,孩子们背着书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欢快地走向校门口,整齐的队伍宛如一条彩色的流动丝带,缓缓向校门口延伸。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接到孩子的家长有序离开,欢声笑语回荡在宽阔整洁的道路上。
“这条路比以前拓宽了许多,以前这条路比较窄,我们来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路两边都停满了电瓶车,出行非常困难。”学生家长王稳望着眼前顺畅的道路感慨道,“现在不仅路宽了,还有交警、志愿者以及安保人员共同疏导交通、维持秩序,有效解决了上学放学高峰期的拥堵问题,也节约了我们和孩子的等待时间,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提高了,我们做家长的也更放心了。”
王村小学位于纵横交错的街巷深处,对面是一家私立幼儿园,周围是一片密集的居民区。这条全长约880米的小路,是沿线名师生每日出行的必经通道。拓宽后的道路,交通秩序井井有条。然而,这条路曾经却是另一番景象。
近年来,进入王村小学就读的学生日益增多,加上沿线居民违规建设花坛、堆放杂物,道路通行条件差,上学放学期间,学校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交通拥堵等问题尤为突出。王村镇中心学校小学部负责人江国详对此深有感触:“道路拥堵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交通方面意外风险增加了,容易发生碰撞事故;拥堵时人员密集,鱼龙混杂,增加了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风险;如若遇到紧急情况,安全通道被堵,也会严重影响救援效率。”
为缓解学校附近的交通拥堵问题,自2023年7月开始,王村镇开展常态化平安护学行动,构建了交警、公安、市场监管、学校、镇村两级以及社会乡贤“七位一体”的安全防护网,还建立了实时沟通机制,及时通报处置突发情况。当时,安保人员张肃敏每天都紧绷着神经,“每天的平安护学岗站岗人员都要提前到位,要维持好接送学生的电瓶车停放秩序,再放出一个学生接送通道,还要配合交警、志愿者引导车辆。”即便这样,张肃敏也处理过不少惊险事故。
平安护学行动让拥堵的交通得到了一定缓解,但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王村镇高度重视,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到了学校周边道路拓宽工程项目。“我们通过申报歙县新安江大画廊(王村至南源口段)生态旅游综合提升工程专项债资金落实道路拓宽及黑化,除了考虑道路现状,还综合考虑王村小学学生数量、道路与污水排放、车流量、农村消防等各项因素,来制定拓宽及黑化规划。”王村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吴可介绍。
项目申报成功后,王村镇积极筹备项目前期准备工作。2024年8月,王村镇道路拓宽工程项目实施,拆除花坛和无功能用房32个,清理乱堆乱放15处,有效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同时,该镇通过入户遍访、户主会等形式征求意见,使得该项目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部分村民主动退让了自家围墙。道路两旁围墙各退三尺,六尺巷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
“这里原来有一米左右的花坛,对面那家也是花坛,中间是三米的道路。两辆小汽车会车的时候是很难走的。我们各家无偿让出了一米的距离,现在的道路差不多有五米。这项工作我们是大力支持的,这是为老百姓办实事。”2025年6月26日,王村镇村民舒服站在修建好的道路中央,热心地向笔者比划、还原道路原来的场景。
作为歙县西南部重镇,王村镇是长陔乡、绍濂乡等多个乡镇西进的必经枢纽,毗邻黄山市区的优越地理位置更让这里“寸土寸金”。拓宽道路没有征迁费,有一些居民像舒服一样主动缩进围墙,但也有一些居民顾虑比较多,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绝非易事。
自家院墙拆了,谁帮忙重建?重建费用怎么算?质量不过关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压在了村民王秋云心头,问题得不到解决,王秋云坚决不同意缩进围墙。在持续的沟通与关怀下,王秋云的心防渐渐松动。“镇村干部们来做了很多工作,秋云就同意了。围墙也保质保量地做起来了。她们家原来正好是在拐弯处,两边比较窄,缩进去一米多,整条道路也好多了。”王秋云的亲家吴志鹏说道。
王秋云家对面的王村小学占地面积有限。2001年,王村小学已经进行了一次围墙缩进。谈及道路的拓宽项目,王村小学校长汪惠民目光坚定:“我们特地开了个座谈会,虽然有争议,但我们看到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段,路上车辆很多,大家还是决定第二次进行围墙缩进,拓宽道路,真正实现安全与学生发展同行。”裁弯取直,居民与学校的相互退让,让原本狭窄的拐弯处变得宽阔了起来。
道路拓宽项目是在施工与调解并行的状态下进行的,镇村干部顶着巨大的压力推进围墙缩进工作。“当时入户走访,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王村镇王村村党总支副书记程鹏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眼神中仍带着一丝感慨,“村民们主要担心道路拓宽之后,我们后来亮化监控的配套设施等是否跟得上。为了打消这些顾虑,我们镇村干部对周边的村民进行了入户走访,承诺道路完工后及时安装路灯,在修路的时候,及时完善排水等配套设施,还加强了交通管理,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王村镇王村村民王功海见证了这条道路的变迁。在他的记忆里,1995年以前,这条路是石子路,出门是“下雨一身水,天晴一身灰”。1995年,当地对这条道路进行了硬化,到2024年下半年,这条路已经被浇成了柏油路,整体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2024年盛夏,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王村小学道路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机器的轰鸣声是这里最动人的建设乐章。施工人员打响了一场争分夺秒的“开学保卫战”,他们要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将这条困扰群众的“堵心路”,蝶变为令人安心的“幸福路”。
“为了保证项目施工进度,我们加大人员物力投入,并对施工的质量以及工期进行严格把关,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让整个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王村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戴佳告诉笔者。
日夜兼程的攻坚施工,终于换来道路的崭新面貌。如今,漫步在道路上,平坦的柏油路面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规范的交通标识清晰醒目,整齐的院墙与道路两旁的绿树相互映衬。曾经车辆寸步难行的“堵心路”,已然蜕变为充满温情的“暖心路”。物理空间的拓宽,见证着六尺巷文化的时代嬗变。
在王村小学,一墙之隔的六尺巷故事早已成为校园里的美谈。四年级学生项梦莹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上听老师讲过这个故事,“我从这个故事里知道,做人得学会谦让,不能光想着自己开心,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事儿,就像附近的叔叔阿姨和学校为了大家让出围墙一样。”
拓宽的道路见证了王村镇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攻克民生难题、凝聚民心的治理智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王村镇汲取基层治理经验,将当代“六尺巷”故事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邻里之间送温暖,面对面分享矛盾调解故事,以群众精神经历传递互谅互让精神;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主题文化墙,用墙绘艺术还原故事场景,用乡规民约体现遇事互让互商、互建共享的朴素内涵,让文明理念融入乡村景观。”王村镇党委委员王洁丽介绍着王村镇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实施的一系列举措。
2025年以来,王村镇围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始终将矛盾纠纷源头排查化解置于突出位置,打通镇、村、组三级矛调途径,整合各级资源、融合各方力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务实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通过召开户主会等方式,搭建干群连心桥,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同时,推深做实党建加基层微网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入户遍访,了解群众需求。下一步,王村镇将把六尺巷的故事当成群众的精神目标,将六尺巷文化深度融入群众的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中。”王村镇党委书记吴建平表示。(郭娟胡发正)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