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信息采集车自动采集识别、高空摄像头全天候实时监控、无人机自动执行巡航任务……科技赋能下,邯郸城市管理开启“无人时代”。
汛期路面积水、门店占道经营、垃圾暴露等行为在监控系统下无所遁形。如今,邯郸AI智能指挥中心的建成,让城市管理焕发新活力,实现了从“人治”到“智治”的飞跃。
车内,工作人员以平均35km/h的车速,匀速驾驶着。车顶上的全景摄像头正将沿街景物“尽收眼底”。车辆行进过程中,车后座上的电脑屏幕不断蹦出不同颜色的识别框。
“这辆智能信息采集车装载有全景动态取证系统,行进的同时会自动采集信息,不仅能精准识别出店面、橱窗、路灯等,还能快速判别其是否违规。”市城管执法局数字化科负责人邢思聪介绍,这套AI智能识别系统,可根据设定好的算法逻辑,快速捕捉店外经营、乱堆物料、暴露垃圾、违规户外广告等城市管理问题,实现城市管理高发问题全覆盖。
说话间,屏幕上出现红色识别框预警:10时10分,联纺路与新兴大街交叉口西行100米东侧的非机动车道上有电动三轮车在售卖,影响了道路通行。系统自动判别生成案件——占道经营。
与此同时,这个案件也实时呈现在邯郸市城管局城市管理AI智能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李根第一时间审核,并快速派单至丛台区二级指挥中心。10时18分,丛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大队迅速派人处置。10时25分,市级指挥中心收到反馈信息,占道经营已清理,道路恢复畅通。从发现问题到处置完毕,前后仅用了15分钟。
邢思聪介绍,今年6月份以来,邯郸市主城区配备4辆AI智能信息采集车,对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全方位巡查,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效率,解决占道经营、违停车辆等多类城市管理问题。
“与传统的执法队员一边巡查一边治理相比,它可以帮助执法队员发现问题,让执法队员可以专注管理,提高管理效能。”邢思聪说,执法队员依靠人工每天巡查里程仅十几公里,相比之下,AI智能信息采集车每天巡查里程200-260公里,采集后的信息一秒传后台,效率提升了数倍。
更让工作人员欣喜的是,智能信息采集车实现了“人+车”一体化智能巡查,不受天气和环境影响,可全天候工作,大大提升问题采集率,不仅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更加速城市管理精细化。
走进邯郸市城管局城市管理AI智能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城区大街小巷一目了然。伴随着工作人员移动鼠标,可以看到前方信息采集车精确记录的相关违法行为,点开指挥协调系统的具体模块,各种违规问题被第一时间核查并进行派发处理。
“过去全靠人工跑腿巡查,那些躲在暗处不易察觉的城市管理问题,便成为工作难点。好在,我们现在有了智慧帮手。”顺着邢思聪指示的方向,记者看到巧妙部署在全市的43个低点摄像头和20个高点摄像头。它们既可实现全景显示,也可调整距离显示,清晰查看道路市政设施等相关情况。
“像这样的‘千里眼’,我们在设置时,优先将低点摄像头设置在道路低点、桥梁涵洞等关键区域,同时按照城市风貌区域优先、补强人员密集区域和重要节点的原则补充高点摄像头。”邢思聪介绍,通过预设多个巡航点位,摄像头对城市管理中的关键区域进行不间断地巡查,及时发现并抓拍各类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除此之外,今年新加入的“空中城管”,更让城市管理正式开启“无人时代”。
伴随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下达巡航任务指令后,一架智能无人机从颐高大厦起飞,按照预设航线,它自动调整飞行姿态、云台角度,同时自动回传巡航抓拍的图片和视频。随后工作人员通过AI智能识别比对分析和审核,将疑似线索形成工单推送给相关部门核查。
从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面貌,那么,这位“空中城管”的工作能力有多强?邢思聪介绍,智能无人机通过自动巡航、精准抓拍、智能识别等技术,可以让很多隐蔽性强的问题无处遁形。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细节多,不仅要及时发现城市问题,还要把城市管理工作做到位,之前执法巡查单纯依靠双腿和轮子跑,既耗时费力,也容易存在死角盲区。”邢思聪坦言,自从AI智能指挥中心试运行以来,凭借其“快速响应”“智能融合”与“全面覆盖”三大核心优势,不仅实现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更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精准预警。
“未来,我们还想通过一系列智能化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和谐。”邢思聪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