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青云村在航天航空、水利、化工等领域涌现了22名专家。你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争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今天(14日)下午,在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村史馆内,市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邵琳为当地假日学校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课。
这名“文化红娘”带着孩子们走进青云村“历史文化长廊”,了解该村的“前世今生”,并与村庄古今名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云村是一座千年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唐朝到清朝,该村出了17名进士、500多名举人。
“从古至今,青云村人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理念,耕读传家,报效国家。”聊起青云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跟着孩子们到村史馆打卡的75岁村民孙小明感触颇多。
他告诉记者,清代青云村人孙事伦的诗“剡水迳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写到了村庄文脉的赓续。如今,人们在村里还能看到三处藏书遗迹,其中孙鹤皋的“天孙阁藏书楼”就在村史馆三楼。
青云村村史馆是一座三层小洋房。除了一些具有纪念收藏价值的书籍,人们还能在里面看到老农具、砖雕、木制工艺品以及村庄名人介绍。
“这是水利专家孙叶高,曾任水利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那是化工专家孙酣经,这本《化工新材料及其应用》就是他主编的。”在村史馆内,邵琳边走边向孩子们介绍。
在这些专家名人中,有一对“航天姐弟”人气颇旺。据了解,这个姐姐叫孙惠君,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火箭发动机专家,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洲际火箭用的发动机;弟弟孙礼鹏受其影响,也投身航天航空事业,主编有《大飞机风云》一书。
“姐弟俩从小受青云村耕读文化的熏陶,酷爱读书,先后考上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作出贡献。”邵琳说,你们也要勤奋好学,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弘扬榜样精神,让孩子们汲取奋进力量,这是青云村村民对村史馆的期望。“村史文化是乡村文明的灵魂、根脉和基石,也是凝聚人心、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强大动力。”村党委书记孙志伟说,希望村史馆赓续文化根脉,筑好村民精神家园。
今年,邵琳在青云村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所在高校的资源优势,不仅为该村量身定制“数字乡村地图”,还参与设计村乡情交流中心,为当地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除了专家名人,青云村还有不少热衷公益事业的企业家、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村民。”邵琳告诉记者,在乡情交流中心内,她和学生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等形式,借助数字媒介技术,展现这些新时代文明榜样的风采。
作为村史馆的延伸平台,该中心已完成展厅设计、布展规划,即将进入装修阶段。“它毗邻村委会新大楼,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分设桑梓领航聚力兴邦乡风脉动等展区。”邵琳介绍。
听说村里的乡情交流中心即将装修布展,一些热心村民找到邵琳,向她推荐身边的“文明之星”。
“这些人大家都很熟悉,像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的志愿者孙常波,积极参与村庄文化建设的孙小明伯伯,捐资助学、帮扶乡邻的爱心企业家们。”村民孙春萍说,大家以乡风文明为笔,努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依托村史馆、文化礼堂等载体,青云村村民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去年以来,我和学生在青云村推动承礼循文阜盛青云主题研学季项目落地,建起青云书院,为新老村民提供学习交流新平台。”邵琳说,下半年乡情交流中心建成后,大家计划推出村史教育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体验“青云文化之旅”,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青云村在航天航空、水利、化工等领域涌现了22名专家。你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争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今天(14日)下午,在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村史馆内,市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副主任邵琳为当地假日学校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课。
这名“文化红娘”带着孩子们走进青云村“历史文化长廊”,了解该村的“前世今生”,并与村庄古今名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云村是一座千年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唐朝到清朝,该村出了17名进士、500多名举人。
“从古至今,青云村人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理念,耕读传家,报效国家。”聊起青云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跟着孩子们到村史馆打卡的75岁村民孙小明感触颇多。
他告诉记者,清代青云村人孙事伦的诗“剡水迳泉口,文澜绕竹庄,吾宗多绩学,此地有储藏”,写到了村庄文脉的赓续。如今,人们在村里还能看到三处藏书遗迹,其中孙鹤皋的“天孙阁藏书楼”就在村史馆三楼。
青云村村史馆是一座三层小洋房。除了一些具有纪念收藏价值的书籍,人们还能在里面看到老农具、砖雕、木制工艺品以及村庄名人介绍。
“这是水利专家孙叶高,曾任水利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那是化工专家孙酣经,这本《化工新材料及其应用》就是他主编的。”在村史馆内,邵琳边走边向孩子们介绍。
在这些专家名人中,有一对“航天姐弟”人气颇旺。据了解,这个姐姐叫孙惠君,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火箭发动机专家,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洲际火箭用的发动机;弟弟孙礼鹏受其影响,也投身航天航空事业,主编有《大飞机风云》一书。
“姐弟俩从小受青云村耕读文化的熏陶,酷爱读书,先后考上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作出贡献。”邵琳说,你们也要勤奋好学,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弘扬榜样精神,让孩子们汲取奋进力量,这是青云村村民对村史馆的期望。“村史文化是乡村文明的灵魂、根脉和基石,也是凝聚人心、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强大动力。”村党委书记孙志伟说,希望村史馆赓续文化根脉,筑好村民精神家园。
今年,邵琳在青云村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所在高校的资源优势,不仅为该村量身定制“数字乡村地图”,还参与设计村乡情交流中心,为当地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除了专家名人,青云村还有不少热衷公益事业的企业家、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村民。”邵琳告诉记者,在乡情交流中心内,她和学生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等形式,借助数字媒介技术,展现这些新时代文明榜样的风采。
作为村史馆的延伸平台,该中心已完成展厅设计、布展规划,即将进入装修阶段。“它毗邻村委会新大楼,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分设桑梓领航聚力兴邦乡风脉动等展区。”邵琳介绍。
听说村里的乡情交流中心即将装修布展,一些热心村民找到邵琳,向她推荐身边的“文明之星”。
“这些人大家都很熟悉,像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的志愿者孙常波,积极参与村庄文化建设的孙小明伯伯,捐资助学、帮扶乡邻的爱心企业家们。”村民孙春萍说,大家以乡风文明为笔,努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依托村史馆、文化礼堂等载体,青云村村民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去年以来,我和学生在青云村推动承礼循文阜盛青云主题研学季项目落地,建起青云书院,为新老村民提供学习交流新平台。”邵琳说,下半年乡情交流中心建成后,大家计划推出村史教育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体验“青云文化之旅”,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