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宁浩鹏农业合作社的直播间内,主播正手持当地特色农产品,向观众详细介绍产品特点。镜头中可见,货架上整齐陈列着春砂仁、竹芯茶等广宁特产。随着直播的进行,观众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这些充满竹乡风味的特色产品,便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广宁浩鹏农业合作社是一家专注于网络直播销售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基地。通过成熟的直播带货模式,该合作社成功将广宁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走出田间、走向全国市场的成功典范。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时期,自实施以来,广宁县积极响应省委网信办“网络强村”号召,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紧抓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大力鼓励网络营销,推动“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流量变农资”,助力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文旅产业在网络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
在广宁,直播电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既有合作社规模化运营,也有个人精准助农。这一新兴业态为当地优质农产品开辟了广阔的线上销路。螺岗镇青年冯豪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放弃了在广州从事游戏模型设计的工作机会,凭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电商行业的敏锐判断,毅然返乡投身直播助农事业。
冯豪成不仅是直播间的优秀主播,更成为当地村民信赖的致富引路人。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村民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家乡农产品,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数据显示,其直播助农项目累计完成订单6000余单,实现销售额约17万元。
目前,广宁已培育出200余名本土网络营销达人。这些新农人立足乡村,用镜头聚焦田间地头的鲜灵、山水间的韵味,让农副产品跨越山海,让旅游美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实现了 把本地产品“推出去”与把外地游客“拉进来”的双向奔赴。
此外,广宁高度重视网络赋能作用,通过建立常态化培育机制推动电商产业发展,每年组织召开新网络人士座谈会,定期举办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技能培训班,大力发展适合广宁农产品优势的内容电商、直播电商,带动群众创业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培训班49期,培训学员超过3000人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电商人才、带货能手,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广宁拥有108万亩竹林资源,竹林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二位。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竹笋产业发展构筑了 “产业基座”,为竹笋从山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供给。
在2024年星平文笋推广活动中,当地网络主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直播形式向全国消费者推介广宁竹笋。活动期间累计实现竹笋销售20万斤,销售额达60万元,充分展现了广宁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这一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当地优质的竹林资源,也彰显了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发展的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广宁县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模式,重点打造番薯干、竹笋、腐竹、肉鸽、云吞等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体系。通过电商平台推广,这些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外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2024年,广宁县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突破4000万元。据预测,到2026年全县电商交易总额有望超过15亿元,届时将创造2000余个就业岗位。这一系列数据不仅体现了交易规模的扩大,更反映出广宁县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广宁县创新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自2024年起由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联合推出“我的家乡 我代言”自媒体宣传活动,系统培育本土“乡村网红”。这些扎根乡村的“代言人”带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凭借自身的流量优势,在镜头前娓娓道来广宁的生态之美与历史底蕴。
他们的讲述,让广东翡翠湾温泉度假区的氤氲暖意、竹海大观森林康养基地的清新氧息、古水河徒步休闲旅游的悠然惬意等广宁本土的美景,跨越山海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而这一切,都在为广宁构建 “两线三点” 旅游新格局注入强劲动力。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一个个文旅项目落地生根,致力于将绥江、古水两岸流域及腹地打造成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的标杆示范项目。
本土“乡村网红”就像一座座桥梁,有效发挥了文旅资源与外界连接的桥梁作用,让“大流量”持续转化为 “正能量”,不仅成功塑造了广宁文旅品牌形象,更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实质增长。据统计,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总量突破5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