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屏幕,连接着水下200亩蟹塘的“生命体征”;一组数据,精准控制着万头奶牛的“营养配餐”。在五河县,一场由数字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正从田间地头向广袤乡村的每个角落延伸。这背后,是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强力引擎,为这片农业沃土注入了澎湃的新质生产力,激活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数字密码”。
对于在沱湖边与螃蟹打了近30年交道的“老把式”朱凡堂来说,如今最大的变化是从塘埂边“解放”到了屏幕前。“过去养蟹靠经验,风吹日晒守在塘边。现在搞了这个数字渔业,坐在办公室里点点屏幕,水里的溶氧、酸碱度看得一清二楚,省心多了!”从埋头苦干到抬头“智”管,朱凡堂的感慨,是五河传统渔业拥抱数字时代的生动缩影。
水塘里的“智慧革命”同样发生在亚洲单体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五河)有限公司。这里早已告别“经验养牛”,迈入了“数据养牛”的新时代。投资5000万元升级的智能化系统是牧场的“超级大脑”,从TMR精准饲喂到奶牛发情监测,再到自动采集产奶数据,每一个环节都由数据驱动。2024年,企业原奶产量高达29.01万吨,产值11.60亿元,其探索的智慧牧场模式已成为全国性的优秀案例。
从水下的螃蟹到陆上的奶牛,五河传统优势产业的蝶变,并非个别企业的“盆景”,而是系统性推进的“风景”。这一切深刻变革的背后,是2021年五河县启动的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听说县里面会免费教大家直播带货,便报名参加了。”早先,在五河县举办的电商直播带货大赛上,宝妈黄陈正对着一张写满了话术的纸,认真地为一场直播比赛做着准备。从如何把控节奏到后期剪辑,县里的免费培训让她这样的普通人,叩开了通往数字经济的大门。
改革,首先要解决“钱从哪儿来”和“力往哪儿使”的问题。五河县紧抓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机遇,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3亿元为引,成功撬动2亿元社会资本,形成5亿元的投入合力。这股“活水”精准滴灌到了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地方,其中就包括农村电商生态的全面构建。
一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一个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30个村镇服务网点迅速建成,五河县为“土特产”出村铺平了道路。数据显示,五河县通过“职业学校+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互联网+电商+基地+农户”等模式,现已培育乡土人才1000余人,培育电商人才2000多人次,带动小微电商300多家。在五河,平均每天就有超过50万元的五河农产品,通过“五水珍鲜”等区域公共品牌,从田间地头飞向全国餐桌。
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发生在流通领域,更在农业种植、特色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在食用菌产业,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让双孢菇实现了全年循环生产,产量比传统工艺提高约160倍,让小蘑菇撑起了富民的“大产业”;在种植业,正如五河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曹炳宏生动比喻的那样:“有了数字农业系统,就像田间有了‘眼睛’,地里有了‘医生’,云端有了‘大脑’。”数字化管理,让亩均增收轻松超过300元。”
正是试点这关键一子,让种粮大户亩均增收超300元,更让数字技术成为了驱动整个农业产业链升级、带动农民创富增收的核心引擎。
李庆翠口中的“积分制”,正是五河县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的妙笔。在沱湖乡大岗村,一个名为“和美沱湖 积分善治”的线上小程序,将环境整治、庭院美化、矛盾调解等“村里事”都变成了可以量化积分的“家家事”。村民李洁就因为喜爱种花,把庭院装点得格外漂亮,被评上“美丽庭院”而获得了积分奖励,让她更有动力“搞这些花花朵朵了”。
这种“随手拍、挣积分、线上兑”的数字化治理模式,让乡村治理从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转变为“大家的事大家办”的主动参与。在大岗村,村民参与度高达95%,生活垃圾转运率、污水处理率等均达到100%。
全县范围内,数字化的浪潮正深刻地融入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提升着农民的生活品质,重塑着乡村的“善治”生态。数字监管的“天网”守护着绿水青山;“智慧渔政”平台让非法捕捞无所遁形;遍布乡野的“雪亮工程”整合上万个监控探头,成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千里眼”。
而改革成效最直接的“成绩单”,就写在村民的收入账本上。2023年,五河县13个试点村的村均集体收入达到73.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532元,分别较改革前增长117.6%和57.4%。这不仅是“富口袋”的最好证明,更是数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王立春 李向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