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的乡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融合经济与文化、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涵盖多个维度。一方面,乡村文化旅游市场持续扩大,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一直以来,各地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产业链条持续延展,综合带动作用日渐明显。“乡村文化嘉年华”活动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游客,支撑起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还让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节奏和生活面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目前全国已推出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过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另一方面,各地将文化创新力、数字技术作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探索出多元化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例如,有的地区对乡村的历史遗迹、神话传说等进行艺术提炼和技术改造,开发出既有乡村特色又富商业价值的文创产品;有的地区推出VR农耕生活体验、直播非遗手工制作等活动,用科技元素丰富传统乡村文化,进一步激发游客奔赴实地体验的消费热情。
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实现了更好传承。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73%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保留在传统乡村。对这些珍贵的非遗,近年来各地一改过去静态保护的做法,通过产品设计、研学课程等保持非遗的活态传承,或将非遗与时尚元素结合,形成文化IP,使其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充分挖掘非遗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有关部门印发《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实施方案(2023—2025年)》《“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加强联系服务、实施项目资助、搭建交流平台、强化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实践等方式,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不过,当下乡村文化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整合力不足、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通达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有鉴于此,要优化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保障机制,在确保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基础设施投放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与活化,配套建设一批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发展“文化+”乡村产业模式。支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分散在不同主体手中,一些地区单打独斗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鼓励各地区通过多元主体协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注入资金和技术,村民传承本土技艺,学者提供创意设计,整合碎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闭环。以“文化+科技”“文化+电商”“文化+教育”等模式,进行跨界协作,创造文化品牌,为乡村持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