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聚焦“生产、生活、治理”数字化目标,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路径,通过“基础联通—产业赋能—服务下沉—治理革新”四阶跃升,系统构建“基础升级、产业转型、服务普惠、经济激活、治理创新”五大体系,有效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三网贯通”新底座,促基建数字化全域升级。一是通信网络全域覆盖。累计重建或新建乡镇广播电视综合服务站16个、乡镇机房16个,实现行政村光缆联网覆盖率100%、4G及5G网络覆盖率100%,通过政企协同推进基建下沉,打通乡村数字化“最后一公里”,为数字技术向乡村延伸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应急广播智慧防控网。实现行政村(社区)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构建“区-镇-村”三级应急响应网,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发布自然灾害预警、政务信息等259条次,设备在线%,确保风险信息秒级触达村户,筑牢防灾减灾数字防线,有效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农业物联感知覆盖网。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观测场升级项目,常态化维护田间监测物联网设施,重大病虫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超80%、短期预报准确率超90%,预报信息覆盖100%乡镇及90%以上行政村(社区),数据驱动精准农情预警,降低灾害损失30%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激活“三链融合”新动能,促产业数字化深度转型。一是农业生产智能链。依托田间物联网实时监测虫情、墒情,结合AI分析生成植保方案,推动化肥农药减量15%,亩均增收约200元。构建“空天地”一体感知网络,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可管可控,为精准防控、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智慧蚕桑”全产业链。推动桑蚕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广自动上蔟机、数字控温蚕茧烘烤机等智能设备,替代传统劳作与加工模式。从“人背桑叶”到“喂蚕车运送”、从“手动拉蔟”到“一键操作”,蚕茧优质率提升至95%,劳动强度降低70%,带动蚕农户均年增收5000元,智能化转型成为蚕农增收、产业增效的核心动能。三是文旅电商融合链。建成区级电商中心1个、村级服务站69个,物流专线%);“刘三姐VR体验区”带动文旅消费增长18%,“文化IP+科技+农业”跨界融合,开辟乡村经济新赛道。
打造“三端协同”新体验,促服务数字化普惠共享。一是教育均衡云端共享端。实现乡村小学及教学点数字设备全覆盖,每年开展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超千人次,涵盖多媒体工具、在线平台操作等内容,推动教师熟练运用数字工具教学。依托“国家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广西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累计向乡村学校推送名师课程、同步课堂视频等资源1.2万节,惠及学生3.8万人次,云端资源打破地域壁垒,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25%,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二是医疗健康远程协同端。推进基层数字健康共同体建设,推广电子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提升社会救助、残疾人补贴发放等服务效率。通过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技术,解决医共体分院心电诊断、影像诊断能力薄弱问题。截至2025年6月底,各分院上传心电图27127份,远程救治指导271人次,成功救治急性冠脉患者51人次,完成DR诊断6826人次、CT诊断4001人次,基层误诊率下降40%,显著提升基层诊疗效率与水平,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三是食安监管智能闭环端。推广“互联网+食安智慧监管”,升级“明厨亮灶”系统并新增AI自动抓拍功能。目前,全辖区340家需实施单位中已覆盖337家,覆盖率99.12%,安装监控摄像头59个,在线%,所有监控数据均接入自治区校园食品追溯监管平台,实现四级互联互通。截至2025年6月底,完成线%,实现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全方位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培育“三新业态”新增长,促经济数字化活力迸发。一是电商物流新体系赋能增收。持续完善电商体系,建成区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1个、孵化中心2个、EGO电商扶贫创业园1个,村级服务站69个,县级快递物流分拨集配中心1个,开通专线个乡镇电商购物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电商网络销售额11396.4万元,同比增长6.6%,其中农产品销售额976.5万元,占比8.6%,同比增长5%,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文旅融合新场景焕发活力。在宜州博物馆打造“刘三姐沉浸式VR体验区”,融合农产品展销、民俗展演等业态,推动“文化IP+科技+农业+旅游”跨界融合;依托刘三姐歌乡、萄园花海等田园综合体,培育歌谣传承消费、文创体验等业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一键游广西”等平台推广,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带动文旅消费增长18%,激活乡村经济新增量。三是数字治理新平台提升效能。以“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模式为核心,打造“一中心指挥、三平台支撑、五机制保障”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平安建设数字化指挥平台整合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要素,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0%,大幅提升事件处置效率。创新“乡村振兴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治理事项纳入数字化考核,通过量化积分激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促进乡村文明进步与治理效能双提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推进“雪亮工程”,依托“公安+N”警务模式,在村(社区)主要路口、治安复杂区域安装摄像头,实现乡镇与村(社区)数据连通共享,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治安防控网,为乡村稳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直属机关办公区四楼477室(宜州区庆远镇高家堡西路1号) 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