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超算中心两大算力“双子星”赋能30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武汉)完成二期扩容,算力总和超2000P;中国电信中部智算中心投入运行,打造中国电信中部最高等级算力集群。
孝感高新区的长江3D科学计算中心,12台“超级算力引擎”单机算力超传统算力百倍,但耗电量仅为后者的1/150;宜昌市点军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点亮”运行;“国芯一号”智算中心算力底座赋能十堰“绿色基因”……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据中国通信院测算,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的GDP增长。
近年来,湖北一批算力基础设施“拔节生长”,形成了武汉、宜昌、襄十算力集群,正向鄂西南、鄂西北延伸,算力在荆楚大地激荡,赋能千行百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算力总额达14343P(1P,即每秒完成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常用于描述超级计算机、AI芯片或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性能),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超1万P。
据介绍,预计今年湖北省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将实现《湖北省加快发展算力与大数据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中提出的目标:产业规模总量突破1500亿元。
上传招投标文件,大模型自动解析识别核心内容后,20分钟左右便自动生成上千页标书。
7月2日,景网数据服务(武汉)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刘淑玮操作着公司自研的AI大模型系统——钛投标AI系统,实时生成标书。
“以往平均一份标书需要两周完成,运用大模型系统后,20分钟左右便可完成。”刘淑玮介绍,该模型已于今年3月在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服务4000家投标企业,这背后离不开算力的支持。
算力,简言之就是计算能力,它像强大的引擎驱动数字世界的运转。算力规模,则指在一个特定时间节点上、地区范围内所有算力设备的总和,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级计算机等。
为景网数据提供算力支撑的是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该中心于2021年5月投入运行,是国内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累计算力规模达400P。
与武汉人工智能算力计算中心一墙之隔的是武汉超算中心,一期建成50P高性能计算(HPC)算力系统,总体规划建设算力200P。两中心均由湖北科技投资集团建设,武汉光谷爱计算有限公司运营。
武汉光谷爱计算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介绍,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两者的特点和功能定位不同,智算中心以GPU芯片(图形处理器)为主,特点是算得快、算得好,主要用于AI大模型训练,超算中心依托复杂运算和逻辑控制,其优势是算得准,主要服务科技研发。
作为武汉算力“双子星”,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超算中心两者协同,已累计为约3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服务。
在宜昌,中科曙光与点军区政府共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并部署曙光的硅立方系统,为人工智能的澎湃算力提供不可或缺的高效散热支持。一子落,满盘活。点军区现已建成燧原科技300P、中科曙光125P、百度云100P、中科睿芯80P共计605P国产算力,打通宜昌至武汉时延2.7毫秒高速直连网络。
随着算力生态的加速形成,一批优质企业、重点项目纷纷落户点军区。比如,中科鑫辉年产5万台服务器产线建成投产,中电宜昌网信产业园二期建成,投资近30亿元的北斗产业园加速推进,投资93亿元的骋风而来超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一期加紧建设,等等。
湖北省经信厅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处副处长陶思明告诉支点财经记者,目前全省已形成武汉、宜昌、“襄—十”三大先进算力集群,正朝着鄂西南、鄂西北延伸。
数据显示,湖北省在用数据中心243个,在用标准机架数超21万架,算力规模中部领先。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算力总额达14343P,其中智算占比超七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韦结余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算力的需求大幅增加,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主要应用领域。今年1-5月,湖北省新增智算1157P,预计下半年再新增4125P。
充盈的智能算力,激发了AI活力。在光谷,500余家AI企业扎堆聚集,形成一片人工智能的“热带雨林”。
“小初,请绘制一张在高速上奔驰的轿车图片。”7月2日,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支点财经记者与该研究院研发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对话,指令发出仅几秒钟,屏幕上便清晰呈现出符合描述的图像。
“紫东太初”是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自2022年发布1.0版本以来,已升级至3.0版本,如今能轻松实现语音、图像、文本、视频、信号、三维点云等多模态的内容生成与检索增强处理。“简单理解就是实现了像人一样的逻辑思考。”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武汉紫东太初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解释。
6月27日,在光谷人工智能创新大会暨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颁奖典礼上,以紫东太初、达梦数据、兰丁股份等为代表的武汉9家企业入选TOP50及子评选榜单,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挺起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第四极”。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发展轨迹,正是算力驱动创新的典型样本。依托武汉强大的算力集群,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2年7月成立,秉持算力+模型+场景应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搭建紫东太初大模型。在算力、存力、运力构筑的AI大底座上,搭建低空经济平台、科学智能平台、具身智能平台,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文化、智慧城市、智能网联等行业应用。
“本质就是将算力平台化和工具化。”刘昊称,让企业自动去寻找算力,从购买设备到模型搭建、场景应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将算力平台化、工具化后,可降低企业使用算力和构建模型的门槛,进一步提升企业对算力的需求。
当前,“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已助力20多个行业模型落地,赋能上百个应用场景:与华工科技合作的高精度激光焊接技术,焊缝识别效率较传统技术提升50%;与九州通共研的“骨科嫦娥”智慧服务平台,可自动识别并管理上万种医疗骨科器材和耗材等。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有限公司,搭建依迅北斗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凭借算力支撑的“一张图”,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基于北斗的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驾驶插秧机等应用于多个省份,每亩作业效率提高10%。
依托宜昌点军区强大的算力底座,依迅北斗正在点军区大力建设智慧大田、智慧果园、植物工厂、智慧钓场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投用后,将大大提升当地农业智慧化管理水平。”依迅北斗宜昌公司负责人车孝金告诉支点财经记者,该公司还将在点军北斗产业园内投资2亿元建设生产线,再过约一个月待厂房交付后即可推进设备安装。
中科睿芯今年推出的数字乡村超级智能体,已在点军区51个乡村全面铺开,赋能乡村治理;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数字孪生机场”AI后台如同精密的“大脑”,操控着亚洲规模最大的快递包裹处理系统;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的“北大元法智能系统”,可随时上线“AI律师”服务;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建立长江流域定量降水监测平台,实现分钟级天气预报……
湖北移动技术专家陈实介绍,无论是湖北“51020”产业,还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算力网络的支撑。
在数字经济加速奔跑的当下,算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韦结余提出,当前我国算力供给难以满足海量数据带来的巨大计算需求,造成算力需求和供给不平衡问题,特别是智能算力面临更为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这一全国性难题,在湖北算力产业逐步扩大的过程中日益凸显——武汉、十堰汇聚了全省约60%的算力资源,形成了明显的资源聚集效应,但与之相对的是,荆门、鄂州等市州的算力设施相对匮乏,“算力鸿沟”清晰可见。
这种区域间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部分市州算力供不应求、企业发展受限,而武汉部分算力中心却处于资源闲置状态,形成了“一边饥渴、一边闲置”的供需错配局面。
深究这一问题,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其一,是算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全国范围看,东西部地区的算力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东部地区数据密集、算力需求旺盛,但土地、能源等资源有限;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能源和土地资源,算力供给潜力大,却面临需求相对不足的困境。聚焦湖北省内,这种结构性矛盾转化为区域间的不平衡,武汉与周边城市的算力资源未能形成有效互补。
其二,算力使用门槛偏高成为另一重阻碍。周伟介绍,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缺乏操作和运用算力的能力,即便身边存在富余算力,也难以有效利用。
如何在算力、存力、运力高效协同的基础上,让算力供应与需求实现精准匹配?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当下,我国算力网络部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趋势,其核心逻辑正是通过科学调度,让算力资源流动起来。
2021年5月国家启动实施的“东数西算”工程便是典型范例,通过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到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八地,从东到西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在东西部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数据桥梁”,将东部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至西部,既缓解了东部的算力压力,又激活了西部的算力潜力,实现了东西部的协同发展。
“建设全省统一的算力纳管平台,便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匹配的方式之一。”刘昊的建议直指问题核心。他认为,由政府层面牵头搭建全省算力纳管平台,将分散的算力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调配,能有效打破区域壁垒。对有算力需求的企业而言,统一平台就像一个“算力导航”,可让其精准了解全省的算力节点分布和服务商信息,快速找到适配的算力资源;从政府层面来看,通过统一平台能够对算力、开源大模型等进行统筹部署,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算力浪费,也能防止算力被滥用,从而实现区域内算力的高效协同。
如今,这一构想在湖北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湖北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省大数据集团,全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正在抓紧建设。
该平台将搭建“1+3+N”的三级体系,“1”是省级体系,承担起全省算力资源的统筹管理和调度中枢功能;“3”是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算力圈体系,凭借各自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形成特色鲜明的算力服务集群;N是行业体系,针对不同行业的个性化算力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这个全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碎片化的算力需求将被有效整合,企业可以实现算力“即取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