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这“三增”目标,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增效的基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从而安心投入农业生产。同时,探索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例如,黑龙江密山市通过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土地流转“阳光化”,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有效提升了水稻种植的规模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是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比如重庆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链,推动巫山脆李深加工、城口老腊肉产业链延伸,通过“爆品”打造行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开辟农业增效新路径。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像重庆渝西八区打造“巴渝粮仓”万亩示范区,通过良种良法结合,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220亿斤,单产提升15%,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大力量。
农村活力不足,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前,农村人口外流、土地闲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活力。要激发农村活力,必须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五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让农村与城市紧密相连。例如重庆计划2025年新建达标村2000个,重点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南川区沿“178环线”连片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美丽乡村组团样本,提升了农村的发展吸引力。
乡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村晚”“村BA”等文化体育活动,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参与热情;通过墙体彩绘创作等方式,将乡土艺术融入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的文化内涵和“颜值”,如北碚区挖掘百年乡建文化,垫江县坪山镇新风村进行墙体彩绘创作,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乡村治理是农村稳定发展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如安徽双李村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土地延包纠纷。同时,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如安徽闫景村搭建“数字乡村云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高效便捷。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增收渠道单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农村发展成果。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探索“国企+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比如重庆黔江区探索“国企+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工厂化养猪、蛋鸡等项目,带动农民人均增收7%;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入股保底收益”等合作方式,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通过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物业出租等方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如黑龙江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为村集体增收1.81亿元,助力农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开发乡村就业岗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家庭作坊、民宿经济、农产品加工等,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像城口县发展家庭作坊、民宿经济,巫山县推动脆李酒、果脯加工,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改革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三增”目标的根本途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以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以改革激发“三农”发展活力,以改革促进“三农”发展成果共享。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让广袤乡村在改革的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